社会新闻

中产阶级的三大错觉

2016-10-18 点击数:828


在中国中产阶级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他们衣食无忧,却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场疾病而一贫如洗,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是个赚钱工具。他们买一千块钱以下的东西从来不会皱眉头纠结,但在停车场却为了一块钱的纠纷而大吵大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赚的每分钱都来之不易。


他们干的事情从来没有一夜暴富的可能,但他们却梦想着成为马云、马化腾,因为媒体里天天鼓噪着这种可能。他们平时生活有滋有味,但只要摊上事情就会把自己打回原形,因为那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也是弱势群体的一员。




这样的人,在中国差不多有1.09亿,瑞士信贷银行这个数据我觉得比较靠谱,因为它还限定了收入水平,就是月收入在4.5万元人民币,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有房有车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这样论述这群人:“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他们既不对别人抱有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


看人家先哲说得多么有道理,但这群人也经常会出现错觉,这些错觉足以影响到他们的感受,进而降低他们的幸福感,我说三个。


错觉一,觉得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说话有影响力。那可能是没在微博这种社交媒体上玩过,不信你去说句话看看,评论里肯定基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妹”、“有本事你滚出中国”之类的话。这是一个乌合之众横行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思考肤浅,言行简单粗暴,情绪裹挟理性。于是这群人开始纷纷退出社交媒体,转身经营起自己的小生活。在很多人看来,你已经占尽了便宜,衣食无忧,还出来显摆自己的生活,简直就应该天打五雷轰。



应对第一个错觉的方法就是,觉得自己该去做的事情就去做,尽量低调。你都是个中产阶级了,在姿势上也应该优雅一点,别一言不合就撕X,那你跟个三星NOTE 7有什么不同,那岂不是随时要爆炸?


错觉二,有一定的资产,就可以高枕无忧试问你什么资产能让你高枕无忧?房子吗?你可以不炒房子,但身边有人买了套房子半年就抵得上你十年的收入,你能心平气和?哪怕你云淡风轻事不关己,但房产税如果出台,你还能躲得开?只要你身在其中,就难免被伤及无辜。股票呢?你经得起上市公司折腾吗?影响中国股市的因素很多,比如美元要不要加息会影响中国股市,周遭的股市会影响中国股市,工业指数会影响中国股市,放《西游记》也会影响中国股市。放《西游记》跟中国股市有什么关系?都很玄幻啊。唯独不影响股市的,就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你说这玄幻不玄幻?



应对第二个错觉的方法就是,适当配置一些全球资产,这样可以帮自己分散风险,买不起英国的房子你还买不起美国的吗?买不起美国的房子你还买不起泰国的吗?买不起泰国的房子,每年5万美金的外汇你换了躺账户里也可以啊。


错觉三,勤奋就会成功。一句“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更勤奋”搞得大家都很紧张,其实没啥好紧张的,很多成功的人,不过就是运气而已。第一代企业家是政策运气,第二代企业家是行业运气,目前这代企业家是局域限制运气,所以就有了中国版本的Google、Facebook、YouTube......你可能不信,听很多企业家很勤奋的故事,其实很多人一开始都没那么伟大,都是别人提醒他们伟大,他们越想自己越伟大的。


要说勤奋,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员工勤奋吧?要说勤奋,早起晚归的清洁工勤奋吧?说勤奋没什么意义,这世界上勤奋的人一抓一大把。就我写文章现在都凌晨一点半了,我们楼下保安还在巡逻呢。仅凭勤奋,还是把自己当工具看待。


勤奋跟所谓的成功没什么关系,很多人不过是成功的勤奋而已,活三十年,也不过是把一天勤奋地重复了三十年。




要应对第三个错觉的方法就是,要顺势而为,看清趋势,你不是飞机,就别希望逆风飞扬。风口在哪里,就跟雷军一样在风口上假装成一只猪。现在的风口是虚拟现实、共享模式和个性化。看清趋势后,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你凭什么有资格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你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如果顺势而为了,你也没成功,那就随遇而安吧。



有一种人,不会因为高房价逃离北上广!

深圳房价的暴涨,引发了深圳是否会被抛弃的论战,同时也掀起了是否要逃离北上广深的大讨论。



不过,事实上,逃离北上广深是一个伪命题。高素质人群选择是否进入一线城市时,房价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他们在乎的是:是否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或创业机会。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才会因为高房价而逃离一线城市。

最近几年,一线城市的人口流入确实有所放缓,人口开始往中部城市回流。然而,回流的多半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人群。而受过高等教育、素质高的年轻人,仍不断涌入一线城市。


1

百万工人离开,更主要是因为工作没了




高房价让一些体力劳动者离开一线城市,这个逻辑本身成立。但这种影响并非直接作用的。


并不是说体力劳动者看到房价太离谱拔腿就跑,他们中很多即使买不起房,也并不想离开。


但是因为高房价让厂房、宿舍租金提高,从20一路涨到80,许多制造业老板为了降低成本,把工厂搬离一线城市,他们找不到工作机会所以离开。


工厂撤离,使得体力劳动者失业离开


2015年以来,珠三角制造业工厂的老板卖厂炒房的新闻就不绝于耳。今年,华为将离开深圳的假消息更是引爆了相关话题。


2016年5月29日,深圳市长许勤在某次讲座中爆了一个料,其披露,“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


如果1.5万家企业撤离,假设平均每家企业一百名员工,那可就是上百万工人撤离了!


毋庸置疑,这些公司的撤离将会导致大量务工人员离开这座城市。这也是最近几年一线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开始变缓,上海去年还出现了负增长的原因。因为,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一旦一个公司撤离,甚至产品调整,都将影响一大批人重新找工作,找不到就要离开。


好几个深圳、无锡、东莞制造业的老板,他们的工厂自动化之后,同样也要裁掉许多员工,因为原来十个人干的活,现在只需要两三个人了。


再比如,一个中年妇女,高中学历,之前在深圳一个制造业企业做质检,月薪八九千,在公司属于中上水平了。但是,随着公司业务调整,其无法适应工作,就失业了,再找同样薪资的岗位,又竞争不过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无奈回老家。



人口增量逐年减缓


2000年~2010年是北上广深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期。期间,北上广深年均人口增量分别是60.4万、62.8万、27.6万、33.5万。然而,到了2010年~2015年,北上广深年均人口增量逐渐降低,分别降至41.86万、22.74万、16.06万、20.42万人。去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苏州、东莞、佛山、无锡、温州等明星地级市也只能用“微增”来形容,有的甚至接近零增长。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各种工厂的聚集地。随着产业的升级,以及上面提到的工厂撤离或转型升级,而这些人并没有实现自我能力的升级,没有办法找到工作,就会选择迁出。




2

好的工作机会让年轻人才涌入一线城市,房价本身很难影响决定




事实上,高房价从来都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因。最简单的证据就是,一线城市暴涨的房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人口一直在持续增加。


房价和住房原因对迁徙的影响很小


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也指出,追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以改善生活是我国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原因。而能提供更好工作环境、更高薪资的区域往往意味着高企的房价和房租。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考虑区域拉力的时候,房价并不是其考虑的首要因素。


即便美国同样如此。中信建投统计了美国在21世纪初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包括工作迁移、婚姻变化、住房原因、气候条件等,其中住房原因、家庭变化、工作变化是美国人迁徙的核心要素。而其中住房原因中,美国人主要因为买新房和改善住房等,为了更便宜的住房占比仅仅10%!


房价收入比全球第一的深圳,年轻人口新增最快


以深圳为例,1999年至今,有一半的时间,深圳商品住宅的平均交易价格增幅都超过10%,7年的时间里都超过GDP的增速。然而,在此期间,深圳的常住人口一直在以比较均匀的增速增加。


注:深圳统计局在统计人口指数时以1979年为100为基准,为便于对于,将基数放大了10倍至1000 


上海同样如此。当然,上海远比深圳发展得早,常住人口基础比较大,相比之下,增长的曲线没有深圳那么陡峭,但是绝对数量依然十分庞大,2004年至2014年,上海新增常住人口660万;期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约300万。上海房价和人口指数的关系见下图。


来源:上海统计局、明源地产研究院


虽然今年以来,厦门、东莞、南京等城市的房价暴涨,但是深圳、上海、北京的买房压力还是要远超东莞、武汉、郑州等二线城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房价观察报告,2016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深圳以38.36位居第一,北京以33.32位居第5;上海以30.91位居第6;广州以25.85位居第10令人诧异的是,房价收入比最高的深圳,年轻人的新增率最快


对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年轻人新增最猛的深圳为例,坊间传言每年有上百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涌入深圳。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平均年轻指数最高,达到79,其中深圳以年轻指数89分成为全国“最年轻”城市。


3

缺乏好工作、高薪资的城市,房价低也没吸引力




中信建投的报告显示,在高素质人口的竞争格局上,广东省以511%的增长率(新增的高素质人口,这也验证了我们前面判断的,离开的多数是素质较低的人群,而高素质的人口还在不断涌入)以及85%的沉淀(即长期选择留下)率遥遥领先,而东三省、湖南、湖北、海南等区域在这方面相对较弱。


以东三省的城市长春为例,最近一两年,房价不升反降(如下图),但是人口依然在不断地净流出。因为就业、薪资的竞争力太弱。相比于沉闷的绝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显然更希望能够在快节奏的压力中看到希望。QQ大数据的调查显示,24%的人可以接受在深圳租房十年以上,7%的人甚至愿意在深圳租房生活一辈子


来源:房价网


曾有一个校友是黑龙江人,人长得比较娇小,还是家里独生女,却不远千里跑到深圳来工作,一开始觉得很诧异,但她说,深圳有着优质社会公共资源、工作机会多、而且包容、充满活力。而老家不仅机会少,而且事事都要靠关系!


同时,一些低端的产业,即便搬到内陆城市,依然可以维持。但中高端产业,特别涉及到创新创业,必须要有完整的产业链做支撑,一旦搬离一线城市,可能如失水的鱼。举个例子,目前美国硅谷的一些硬件创客都跑到深圳华强北创业,就是因为华强北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这也注定了一些专业必须要到大城市才能找到用武之地,比如互联网专业,当然要到北上广深或杭州就业。

于一线城市,这会造成挤出效应。


也就是说,既然在一二线都买不起房,还不如去一线薪资更高的城市打拼,希望更大一些。


4

越是优秀人才,越是涌向一线城市,二线遭遇“挤出效应”




西安名校毕业生流入北上广深,郑州大中专生多留在本地?


前段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郑州的房价疯了一样上涨,西安的却涨不起来。

有个人提出一个观点说,那是因为西安的名校云集,大学生一毕业就杀到了北上广深,如果是情侣的话,还带走一个本地的,人才都跑了,自然很难涨。而郑州和河南一些地方的应届毕业生杀到一线城市没竞争力,只能留在本地工作和结婚生子,拉动一系列的消费,比如对婚房的需求,对学区房的需求等,房价自然就暴涨了。


这个观点容易拉仇恨,也有点偏颇,不过这也说出了部分原因。


过去8年里,西安和郑州的房价差不多。常住人口的数量差不多(截至2015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约1000万,西安市的常住人口为869.76万人)郑州和西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也差不多,都是80万的样子。可是,最后留下来的人数差距却非常大。西安的名校毕业生,一毕业就往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往北上广深冲。而郑州的大中专毕业生,大部分都留在了本地。


造成的结果是,过去八年郑州市新增在校小学生近23万人,西安才增长不到2万,郑州市西安的11.5倍。同期,郑州新增人口182万,西安才增长19万。


道理还是那个朴素的道理,同一时期,郑州房价增长得比西安要快,是因为导入了大量的人口而且,导入的不只是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导入的人口,普遍年轻、充满活力,而且受过高等教育,生产效率高。懂得列昂惕夫反论的人,应该很容易明白这一点。


房价反正都贵,留二线还不如到一线,二线遭遇“挤出效应”,厦门经济系的40个毕业生,基本全到了一线城市。


今年以来,南京、苏州、厦门、郑州房价的暴涨,使得一些区域的房价已经逼近一线城市,而薪资水平等却还远远落后于一线城市,这会造成挤出效应。


也就是说,既然在一二线都买不起房,还不如去一线薪资更高的城市打拼,希望更大一些。


厦大丁长发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厦大今年经济系毕业的40多名研究生中,仅有2、3个留在了厦门,其中一名是因为进入了公务员系统,剩余大部分都到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就业或进一步求职,以期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多就业选择机会。


原因显而易见。2015年厦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3765元,其中,在岗职工(含劳务派遣工)平均工资64319元,月平均工资为5360元。而《2015年冬季全国20城平均薪酬排行榜》显示,北京的平均月薪为9227元,上海为8664元,深圳为7728元!


当一座城市的房价和工资都留不住年轻人的时候,还有什么希望呢。更可怕的是,越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流出得越凶。


产业结构短板和过高的房价将造成部分二线城市高质量的年轻人口被挤出,蓄水一线城市。


而根据高盛对24个大规模经济体的面板回归分析显示,40~50岁年龄段人口占比的上升将带动全国资本流动方向转为净流出,净流出的影响将在这部分人群60多岁时见顶。这意味着,失去年轻人的城市,就意味着失去未来。


版权所有:宿迁市思成财税服务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51039号 技术支持:仕德伟科技
地址:宿迁市“霸王举鼎商圈”,西湖路328号城宇大厦B座十楼 电话:0527—81180180 邮箱:491667464@qq.com E站统计 网站建设仕网云智能建站
在线客服
手机:13812405263

在线客服